云电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://www.yuntv.org 来源:外滩教育(ID:TBEducation) 文丨享耳编丨Jennifer如今社会越来越富足,可衣食无忧的孩子们,似乎越来越脆弱。 这些家庭条件优渥、备受父母关爱的孩子,却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不快乐与迷茫;还有不少表现出情绪失调综合征:上瘾、焦虑、忧郁、饮食失调甚至自残的行为。 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,孩子的脆弱已成为全球蔓延的新现象: 在中国,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、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曾提出“空心病”的概念,他发现物质丰富的当下,精神障碍患病率却在增加。无独有偶,美国心理咨询师们也不约而同地发现,类似的青少年“空虚”的问题。在芝加哥的市区称作“空虚”、纽约郊区称作“排空”,佛蒙特乡下则说“枯燥乏味”……一位在美国治疗脆弱与不快乐的青少年已有20余载的临床心理医生玛德琳·莱文(MadelinLevine),在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个案后,对这类现象积攒了满肚子的疑问—— 如今物质生活优渥的孩子们,为什么越来越脆弱、不快乐? 是否家庭高收入、父母教育程度高、关心子女以及对子女期望高这些因素结合起来,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危害,而非原本期望的保护? 为了解决心头的困惑,玛德琳·莱文在评估了一百多项有关孩童发展的研究,访谈了十几位医生和研究学者,以及筛检自己二十五年来担任心理医生和家长的经验后,将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都凝练在了《反脆弱养育》这本书中。在她看来,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、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。父母用心的陪伴,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,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。 书中内容不仅集合了相关科学研究结论,还兼具了可以实操的一手养育经验。家长不仅能站在更高维度去理解孩子脆弱的原因,同样也能找到合适的应对之道。 01 富裕家庭的孩子, 苦恼却总被家长“后知后觉” “你们这代孩子,生活得不要太滋润。” “我有你这么大的时候,生活条件可差你远了。” 人们总是感叹这代孩子是多么娇生惯养,却很少听人提及他们的苦恼。而实际上,在他们看似正常的表象下,藏着难以言明、直抵内心的脆弱。 对于这些“天之骄子”来说,父母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关心,加之学校和社区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,想必不太费力就能解决。 但实际情况,却恰恰相反。相较于其他社会阶层,家境富裕的父母比较不喜欢寻求专业的协助。他们强烈地想保护隐私,并且担心一旦寻求协助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记录。 对此,玛德琳·莱文呼吁我们对当今的“富裕文化”进行反思,这种文化对于孩子而言,看重的是什么,又忽视了什么了,贬低了什么。 “我们需要把对金钱的所有成见摆在一边,转向做个‘细腻的分析’,究竟是因为我们的富裕,还是与富裕有关的事物,导致天之骄子以突然升高的比率染上情绪的问题,或是另有原因。” 02 丰沛的物质 是如何妨碍孩子情绪发展的?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不约而同地指出,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、家境越富裕的孩子,越可能有高度的情绪问题。专业人士们的研究,让我们得以逐渐拼凑出造成富裕孩子们内心脆弱的真正根源。 经过研究发现,有两种因素的重复出现,是造成这些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“罪魁祸首”。一种是“成就的压力”,另一种是“与父母的疏离”。 1.“唯分数论”的成就压力 关于成就的压力,通常来自父母的过度介入。表现为家长太过关心子女的成绩是否优异,却忽略了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。也就是说,只要孩子的“历史性指标”——综合成绩足够优秀,剩下的事情父母几乎一手包办。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,父母以单一指标评价,专注每一分的进展,对孩子发展创造力、应变能力及学习内驱力毫无裨益,反而为他们埋下失败的种子。 有研究显示,父母过于强调成绩和孩子变成有碍正常生活的“完美主义”息息相关。比如:孩子因为考试感到焦虑,以至于睡不着觉、呕吐或装病。 而隐藏在“完美主义”表象下,正是父母对孩子成绩过分在意,所导致的压力与焦虑的泛化。追求完美的孩子认为只要达不到就是失败,渐渐催生出了各种裹足不前的行为表现。 总而言之,当父母的爱是功利的,以外部成就为条件时,孩子因为想获得父母的爱和接纳,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会努力去追求“完美”,而无可避免地失足注定将引发孩子强烈的羞愧感和绝望。 这道理父母不是不懂,只是更担心如果不持续干预和监督,孩子无法出人头地。 对此,美国心理医生尼尔·雅各布森(NeilJacobson)博士提醒一个扎心的遗传学事实:“富裕的父母似乎忘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,一切总会回归到平庸的中间值”。换句话说,父母自身或许某些领域拔尖且优秀,但不见得能生出同样禀赋过人的子女。 北大教授丁延庆以及同为北大毕业的妻子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,两位“学霸”家长才渐渐接受了女儿的普通。 2.“无处不在”的亲子疏离 说到另一项影响孩子情绪发展的一贯特质,是与父母疏离的关系。研究显示,富裕青年整体相较于寒门子弟,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,比任何其他人群的青少年更不亲近父母。 当家人簇拥在孩子四周,为什么青少年还会觉得疏离呢? 玛德琳·莱文的一位名叫凯尔的小来访者,对此有着非常精准的形容:“好奇怪,我觉得我妈妈好像无处不在,又像是处处不在。” 两者看似矛盾,背后却隐含着密切的关系——“无处不在”是指父母侵犯了原本属于孩子的领域;“处处不在”反映了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。 也就是说,虽然物理距离上,严格管控或过度干预的父母与孩子格外近,但“无处不在”的举动,无疑使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拉远了与父母的心理距离。 在这种状态下,很难让孩子感受到关心,这也意味着在家庭中往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“亲子时间”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富裕家庭的父母经常低估了自己的这种“缺席”对子女成长所造成的影响,并且高估了孩子感受到的与自己亲近的程度。 既然已经清楚辨识了这两个成因,我们也能够“顺藤摸瓜”找出父母教养层面的解决办法,用这把钥匙帮助孩子回归正轨,逐渐成长为一个情绪健康的成年人。 03 富足时代, 如何应对育儿危机? 毫无疑问,每位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,可问题是如何去做呢? 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医疗中心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科主任约瑟夫·扬科夫斯基(JosephJankowski)博士表示:“富裕家庭的父母当然想要给子女最好的,但他们希望的方式是机械式的。” 曾经风靡一时的“清单式育儿”,算得上是机械式养育的变形——列出完美小孩需要的特质,父母只要“照单”去培养,孩子就能成为十项全能的学霸。 殊不知,这些外界的条条框框,长远看来,不仅剥夺了孩子形成健康自我的契机,也致使孩子的内心越来越脆弱。 我们太关注孩子做什么,忘了孩子是什么。在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“是什么”时,实际上没有获得大量的支持,遇到的多半是来自父母对“做什么”的干预。 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一方面完全无法体会渴望的支持、温暖和参与,另一方又受到持续的干预、反对和批评的损害,尽管立意良善,但父母确实是在持续破坏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。 孩子被迫重视别人的意见高过自己的意见,没有得到塑造真正自的自我意识的机会,心理的发展扭曲了才会内在脆弱不堪,饱受深度沮丧、焦虑、滥用药物和空虚之苦。 玛德琳·莱文强调,“干预”和“支持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,“支持”与孩子的需求有关,“干预”代表着父母的需求。 因此,当务之急便是支持孩子满足探索自我的需求,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外在的支持可能会缺席,只有坚实的自我才能永远伴随着孩子,去面对这个到处是竞争和内卷的社会。 那么,家长如何带孩子跳出富裕时代的育儿怪圈,实现反脆弱养育呢? 在《反脆弱养育》中,作为亲子教育专家的玛德琳·莱文提到了诸多支持性且行之有效的养育手段,下面列举了其中一些独到的方法,供各位家长参考。 1.克服对物质生活过分渴求的欲望 身为父母,我们的初衷是尽己所能地给与孩子最好的一切,希望孩子未来能上更美满的生活。因此赚钱换得孩子更富裕的生活条件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。 可是,当我们坚持认为只有考高分、上名校,这一条路能保证孩子走上幸福人生的康庄大道,就与原先的初衷背道而驰,甚至舍本逐末了。 与其将心力耗在研究千篇一律的成功路径上,我们不妨把注意力花在发掘孩子与众不同的能力上,让他们体验五花八门的活动,开眼界的同时,清晰自己能力的边界与优势,逐渐对自我形成全面且客观的认知。 2.抓大放小,清晰每个成长阶段的核心任务 开发“自我”是种带有启发性、复杂性、原创性,有时还是令人捉摸不透的过程。也就是说,别人的经验只能参考,不能照搬。 令人欣慰的是,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核心的任务需要完成,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自我。 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形成,极大程度会受到父母意见的左右。孩子的存在以及与生俱来的特质,和父母的接纳交互作用下,使得自我意识蓬勃发展。 童年和青春期的主题,是一种想让行动出自内心的欲望。如果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,来想通自己的价值观、期望和兴趣,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停滞不前,长此以往会渐渐丧失掉为自己争取最佳权益而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。 3.厘清行为掌控VS心理掌控 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分为两种:行为掌控和心理掌控。 行为掌控包括树立权威、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、设定界限,以及监督孩子的行为。心理掌控有两种特征:侵入孩子的心理世界,并通过唤起罪恶感、羞愧感和焦虑的情绪,试图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感觉。举个例子:行为掌控的父母会说:“数学考得这么差,成绩提上来之前不许看电视。要我帮忙吗?” 当父母过度强调自己的需求,脱口而出“你怎能这样对待我?”“我都已经为你做了这么多。”这些话,就是常见心理掌控的语言。 研究结果表明,行为掌控对孩子和青少年的发展有正面的效应,而心理掌控则显示会产生负面的效果。换句话说,运用行为掌控的父母是“掌握情况”,心理掌控会让孩子感觉被“掌控”和受到侵扰。 因此,我们要避免心理掌控的语言,这样有助于让孩子反躬自省,并知道即使遇到困难也有慈爱可敬的父母可以依靠。 4.以小博大,高质量完成亲子间的需求 对忙碌的家庭而言,父母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有限,因此陪伴能发挥“以小搏大”的效果至关重要。 如何做呢?那就是和孩子开展的活动不局限于学业,更多围绕亲密家庭关系展开。 譬如,一家人共进晚餐,所有家庭成员齐聚在一起,分享彼此的成就、挑战和忧虑;或者进行孩子喜爱的仪式,感受身为家庭一分子的滋味,拉近亲子间的距离。 归根结底,我们要让孩子深信不疑,对他的爱不是因为他考到好分数、得到奖状等行为,而是他们努力学习独立,学习成为能干、正直及有爱心的人。 只有父母专注于对孩子的发展真正重要的根本特质上,不坠入富裕文化下的功利价值观,才能真正看见、真正欣赏、真正去爱我们眼前的孩子。 正如美籍作家卡洛斯·卡斯塔尼达(CarlosCastaneda)曾说:“条条大路都是一样的……用‘心’去选择。”相比物质富足,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精神富足,探索出专属于自己的“心路”,这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门。
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