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服务器 http://vps.duxunwang.com/ 大家好,我是窈窕妈妈。 一条新闻,看得我不胜唏嘘。 事情发生在河南郑州的一个手机店内。 男孩看上一款手机,妈妈表示自己三个月的工资才能买得起,拒绝了孩子的购买要求。 下一秒,男孩拽住妈妈头发,恶狠狠地冲妈妈拳打脚踢。 离谱的是,尽管被孩子一顿暴揍,但妈妈并没有还手,只是哭泣着求儿子别再打了。 看完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,而这位妈妈的行为也似乎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所在: 一个从小缺乏约束、毫无规矩的孩子,会逐渐长成自我为中心、自私霸道的“熊孩子”。 爱与规矩并行,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。 不被规矩约束的孩子,很容易做出逾矩的行为,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。 一女子发微博控诉,自己在影院观影时,后座的一个小男孩无故对着她的凳子狂踢了20多分钟。 她多次制止,未果。 没想到,爸爸不仅不管教孩子,还用座椅后背砸向她的后脑勺。 她换了个位置,忍痛看完电影。 电影散场后,她找到这家人,想要一句道歉。 孩子爸爸毫无愧疚之意,还放出狠话:“信不信我一巴掌打死你”。 无奈,女子报警并验伤。 经检查,女子伤得不轻,还有脑震荡的可能。 最终,孩子爸爸被行政拘留并处罚。 真是大快人心。 我见过很多家长,像这位爸爸一样,把撒手不管当静待花开,把溺爱当成快乐教育,最终养出没有规则观念的孩子。 《家庭教育》一书中写到,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,没规矩的自由叫放肆。 不守规矩的孩子,往小了说,难以规范自己的言行;往大了说,难以遵守社会公德;往长远了说,可能毁掉自己一生。 安徽合肥,一名“阳性”大学生在隔离期间多次违规翻墙外出旅游,参加聚会,最终导致多所大学因他按下暂停键,甚至波及了整座城。 警方对他依法拘留,并立案调查。 他本可以开启美好人生,却因为不守规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实在可惜。 守规矩的人,心中有底线,才不至于毁了自己。 10月7日,一名网红女骑手出车祸,当场死亡。 得知原因,网友不止惋惜,更有气愤。 原来,女骑手不仅超速行驶,还越线、逆行,导致对面躲闪不及,这才发生车祸。 眼尖的网友扒出,她佩戴的头盔也是山寨的,根本没什么防护能力。 这不是她第一次不守规则了。 在此之前,她就多次越线,逆行。 网友好心提醒,她也只是当耳旁风,依旧我行我素,在交通规则之外疯狂试探,终酿大祸。 如果她能遵守规则,敬畏生命,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。 规矩,是底线,是分寸。 李玫瑾说,孩子在6岁之前,要给他立好规矩。 那么,什么时候开始合适呢? 一般来说,孩子2岁左右,就能开始给他立规矩了。 这个年纪的孩子有自主意识,又能进行简单的交流,这时候开始,也能帮助孩子较早形成规则意识。 不少家长以为,立规矩就是告诉孩子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 但是,这不叫立规矩,更像是命令。 立规矩,还是有很多讲究的。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? ✨孩子要参与规矩的制定,确保他有知情权和决定权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,给孩子立规矩,孩子不愿意遵守,她都要愁死了。 一问才知道,规矩都是家长单方面制定的,这也难怪孩子不乐意配合。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看电视或者玩手机,都是二话不说,直接关掉电视、拿走手机,所以孩子的反抗情绪会特别激烈。 立规矩,大人和孩子一起商量出来的才算数。 我的做法,希望能给你们一点参考。 为了帮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,我跟孩子商量一天看手机的次数和时长。并说好每次开始看之前定好闹钟,闹钟一响,自觉关掉。 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看以及看什么(在适合他看的节目的前提下),这方面我不会干预。 如果他违反约定,第二天玩手机的时长会减少一半。 我会在时间结束之前10分钟左右提醒他一次,强化他到点就要关掉这种意识。 效果出乎我的意料,基本闹钟一响,儿子不管看到哪里,就会立马关机。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,要让他参与进来,提前知道规则的内容,当他有被尊重、被关注的感觉,就会愿意遵守。 并且适当提醒他,慢慢强化他的规则意识。 ✨规矩要适度,大人和孩子的需求都要考虑 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家长,她把规矩定得特别多,特别细,比如几点要做什么,每天吃什么、见了人要怎么打招呼…… 结果,孩子犯错太多,就不愿意遵守了。 其实,她也很累,经常要盯着孩子有没有出错,也挺崩溃。 我告诉她,如果规矩限制太多,反而发挥不了作用。即便给孩子立了规矩,也要尊重他的自由发展空间。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,孩子把玩具扔得家里到处都是,你让孩子每次玩完都要把玩具摆回原位,孩子刚开始还听话,但坚持不了几次就放弃了。 最终,孩子玩得不痛快,你管得也心累。 这方面我们可以学学应采儿,她给儿子的规定是,房间是自己的可以随便放,但是客厅是大家的,不可以放玩具。 孩子愉快地遵守约定,坚决不把玩具带到客厅。 所以,她家客厅总是一尘不染。 这就是父母和孩平衡的结果,既不过多干涉孩子、在规则中给孩子保留一定的自由度,也保证了自己生活的有序性,执行起来也更轻松。 ✨明确奖惩制度,并严格执行 不少父母表示,立规矩容易,但是执行起来太难。孩子一哭闹就心软。 对此,我总结的经验是,要温柔而坚定地执行。 我和儿子约定好,吃饭时不看动画片。 然而,他只坚持了几次就又哭又闹,嚷嚷着不给看就不吃。 家里老人劝我,就让他看吧。 我解释,如果一哭就满足他,其它事他也会这么做,不能养成这个坏习惯。 我跟儿子再次强调:现在是吃饭时间,不能看动画片,要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哦~ 我说完之后,孩子继续哭闹。 亮明原则之后,我开始执行温柔政策:妈妈知道你看不到动画片很难受,你想哭就哭吧,哭完应该就舒服多了。 或许是得到了我的理解,他的情绪平静了一些。 我再次表明态度:哭在我这里起不到效果,乖乖吃完饭,然后你就可以看动画片了。 意识到哭不能当作“武器”,孩子渐渐平静下来,乖乖吃完了饭,我也按照约定让他看了动画片。 切忌不要因为家里其他人“打圆场”而妥协。 ✨规矩不止约束孩子,大人的榜样作用同样重要 前两天,一位妈妈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。 幼儿园老师反映,她家娃经常把别的孩子打哭。 她赶紧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,不能再打人了。 孩子嘴上说着改,但跟小朋友争执还是会忍不住动手。 一次,她和老公争吵,情急之下朝着老公后背使劲打了两下。她习以为常,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。 结果转身发现孩子就在旁边看着,她才意识到,孩子的暴力倾向很有可能是从自己这里学的。 没错,家长的一言一行,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。 要求孩子早睡,自己却天天熬夜; 要求孩子不玩手机,自己却抱着手机不放; 你什么样,孩子就什么样。想要孩子守规矩,家长得先把榜样立起来。 某次坐高铁,有个小孩大声喧哗,在座位上蹦蹦跳跳一刻也不消停。 本想提醒家长管管孩子,发现孩子家长用最大音量外放短视频,我又把话咽了回去。 家长自己都不照顾他人的感受,又怎么会把孩子教好呢? 育儿先育己,给孩子立规矩,家长更要以身作则。 教育学博士王涛在《规矩与爱》一书中写道: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,真正的爱是带着规矩去爱。 孩子不能肆意生长,也不能过于拘束。 温柔而坚定地立规矩,才能养出有教养的孩子。 看完这篇文章,可能很多父母一时半会不能很好地立规矩。 不要急,每一个育儿知识,从吸收、内化、到实践,都需要一个过程。 每天看读者留言,我发现不少妈妈内心非常焦虑:孩子写作业慢啦、社交能力不强啦…… 我想说的是—— 放轻松。 说到底,育儿方法只是桥梁,最好的养育还是我们对孩子的爱。 点亮右下角的六芒星,相信孩子,也相信自己,我们一起成长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